首页 | 专家解读 | 工作简报 | 工作方案 | 文件资料 | 行动计划 | 他山之石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专家解读>>正文
诊改 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
2017-05-25 16:21  

最近一段时间,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成了职业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一项事关政府职能转变、激发院校活力、建设质量共治机制的深刻变革,早就应当这么做。不少院校,特别是示范类院校已经在组织文件解读、学习研讨、方案制订。但也有人疑虑重重,甚至认为:还不是评估那一套,只是换个说法再给学校加个紧箍咒而已。

  诊改是一件新鲜事,一时出现种种不同的议论很正常。大家研讨、争论最多的是,在实施管办评分离之后,院校为什么还要搞诊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业界同仁交流分享。

  变,时代旋律的最强音符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人才的教育,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关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的教育。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观点,从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今天的水平,可以预测该国劳动大军明天的实力。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时刻关注两个发展需求,保持对时代旋律的高度敏感。

  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数据爆炸。第一次起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第二次起于计算机和数字化存储设备的问世。两次数据爆炸都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相对而言,第二次数据爆炸,也就是通常所说信息化,影响更为巨大深远,而且影响力至今还在不断彰显之中。

  前不久,牛津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未来20年,美国全部702种职业中,有47%的职位将被机器取代。互联网+”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些行业的衰落、消失,全球将面临技术性失业的严峻挑战。但是,挑战总是同时孕育着机遇,人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三化时代(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到来,必将成为时代旋律的最强音符。对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变,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面对的挑战,职业教育只有一种选择:以变应、争取主动。而变,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质量,过去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因此是以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为主来制定质量标准。其结果是,标准趋于固化,质量保持静态,产品或服务鲜有改进。这使得使用者和服务对象对质量好坏由关注到无奈,最后到漠然,质量也就显得不那么至关重要,沦落为绩效评价中的一个指标。

  今天,质量被重新定义为产品或服务对使用者或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必然主要依据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制定质量标准。其结果是,标准与时俱进,产品或服务持续改进,质量的提升变得永无止境。与此同时,对质量的关注从少数人(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变为了人人;从狭隘的产品(服务)质量,扩展到了生活(物质的、精神的)质量、环境质量、治理质量、发展质量等各个方面。由此,质量上升为关乎全局安危——战略决策、组织形态、过程模式的生命线

  以培养产品生产者、服务提供者,以及一线管理者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唯有尽快转变质量理念,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大胆变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快以诊断与改进为关键环节和主要特征的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能承担起率先迎击技术性失业风暴的时代责任。

  变,须以激发创新为根本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认为,创造力强弱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精神排在第一位。

  当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深刻改革既千头万绪又刻不容缓,但一切变革都要以激发内在创新活力、培育创新精神为根本。

  职业院校普遍建立诊改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引导学校借此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真正成为质量保证第一责任人。与此同时,建立以质量为核心和纽带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进而把服务发展需求的宗旨落到实处;引导师生员工通过科学树立自信、自主确立发展(成长)目标、自觉打造质量改进螺旋,形成网络化联动、多循环改进、常态化运行的质量共治机制,真正实现质量的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保证,使得人人成为质量的担当者、创造者和享受者。

  变,需要从做起

  随着人们对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检验和评估的结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这本是值得称道的进步,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极度重视检验结论的副作用也不请自来——检验和评估的组织者越来越强势,利益相关方越来越无语;管理主义大行其道,多元建构步履维艰;暧昧交易暗流涌动,公正公平面临尴尬。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不需要检验和评估,而是提倡更加重视质量生成的过程,重视质量生成主体的作用。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归根到底要靠质量创造者自身来保证和提升。

  正是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质量管理专家提出了零缺陷思维理论,核心理念是,每一位质量创造者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这一理论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先进企业的指导准则和追求目标。

  和生产无生命产品的企业相比,院校培养的是明天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社会责任之重何止百倍。企业尚且以零缺陷制造作为目标,教育更应以零失败作为自我要求。这成为我们研制诊改方案的愿景目标和动力源头。

  诊改把自我保证列为主要工作方针,就是强调的主体地位、强调从做起的极端重要性。并且,这个指的是重要的质量生成主体,是质量的设计者、生产者和管理者。联系职业教育实际,质量生成主体主要包括办学者和管理者。在职业院校内部,主要是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员工)、学生这五类主体。这是在诊改方案中要求上述主体都要建立质量改进螺旋的出发点,也是建立五纵五横网络化、联动式质量保证体系的依据。

  从开始,要从自主设定目标和标准起步。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跟从上面专家制定的统一、高大的目标与标准,不顾实际地去追求、去迎合。造成的后果是,抑制了主体创新、助长了作假风气、瓦解了目标作用。因此,不同主体的质量改进螺旋应有不同的内涵,而且集中体现在目标和标准的不同上。主体要敢于、善于为自己设定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在不停地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创造未来。

  从开始,要落实在制度化、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环节中。人们习惯于将完成任务作为工作的终点,一些周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常常因此而越做越疲。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那样的工作只有前台没有后台,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所谓后台,关键就是诊断和改进。工作进行过程中要经常自我诊断,发现异常,及时改进。工作完成后,更要习惯于根据事先设定的目标(标准)做全面的自我诊断。而且,无论总结成绩还是发现问题,主要目的都是找出隐藏于成功或问题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有效改进,直至对目标(标准)做出调整。工作因此而常做常新,学习、创新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于工作全程。

  落实诊改难度不小,因为涉及每位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方式以及习惯的改变。如果只靠少数人的努力,又缺少相应的机制保证,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诊改就只能停留在嘴上和纸上。但是,如果我们不下决心,没有勇气去突破瓶颈,等来的只能是职业教育与两个发展需求的脱节,以及全社会的批评和抱怨。难,不是理由,迎难而上,变中求进、进中求新、新中突破方是正道。我们相信,随着诊改制度的普遍建立和成功运行,我国的职业教育将整体开启新的发展里程,创造新的骄人业绩。(作者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闭窗口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发展规划处

技术支持 信息化管理中心